乡村教育助力行动专题
 首页  项目简介  顶岗支教  国培计划  三下乡  爱心课堂  联系我们 
文章内容页 荣誉展示
牡丹江师范学院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2020-01-16 09:20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教师〔2017〕13号)、《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教师〔2018〕2号)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推进我校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依据《牡丹江师范学院综合改革总体方案》,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四个回归”。遵循“顶层设计、优先发展、强化优势、注重创新、追求卓越”的原则,落实“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推进师范教育综合改革。以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以强化实践育人为突破口,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和“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要求,加强师范生通识教育,加强师德养成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德立身、以德立学;注重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注重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培养,注重培养师范生智力素养、能力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基础教育未来教师。

二、建设目标

“与基础教育良性互动,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创建黑龙江省卓越师范品牌”为目标,不断彰显师范教育办学优势与特色,努力塑造“以师为荣、以师为本、两代师表”的师范文化,探索建立“职业信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创新意识+人文情怀”五位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一体化综合改革;以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为主线,构建“统一模式—职业体验—实就一体—强化技能—素质拓展”四年一贯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师范生师德体验实践,构建师范生师德分层教育体系;优先保障师范专业师资队伍的数量和培训提高;探索建立我校、教育行政部门与基础教育学校“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师范生协同培养机制。

未来五年,努力实现应届师范毕业生教师资格证通过率不低于85%,从事教育工作占比不低于65%,现有的18个师范专业通过二级及以上认证,建成师范类省内一流专业3个,努力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卓越师范教育品牌。

三、基本原则

1.优先发展、优先投入原则。牢固树立师范特色是我校发展过程中鲜明底色的教学理念,优先发展师范专业,优先投入师范专业。保证每年优先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师范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范教育教学改革、教学建设项目的经费管理,做到经费到位,专款专用,责任到人。

2.尊重传统、强化优势的原则。立足学校师范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总结经验与办学传统,分析缺欠与不足,强化办学优势,科学谋划师范专业未来的发展。

3.注重创新、追求卓越的原则。创新发展理念,加快师范类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力争在师范专业普遍通过认证的基础上,通过卓越标准的专业数量大幅跃升。对于建设成效不明显的师范专业实行专业预警与淘汰。

4.统筹规划、注重实效的原则。由学校规划部门统筹设计,各职能部门推进落实,二级学院主体实施,突出实施重点,跟踪问效,确保任务落实与实施质量。

四、重点工作

(一)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

1.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师范大学目标,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和“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面向中小学和幼儿园,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未来基础教育卓越教师。

2.实施“职业信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创新意识+人文情怀”五位一体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建立我校、教育行政部门与中小幼学校“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师范生协同培养机制。

3.整体设计师范本科教育与教育硕士,探索本硕连读的4+2培养模式。加强教育学一级学科建设,设置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学生在完成4年本科学习后,再经过2年专门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修读和实习,获得教育硕士学位。

4.推进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科学制定《牡丹江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牡丹江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整合校内学科教育资源,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探索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驻园培养模式,搭建牡丹江地区小学、幼儿园联合培养平台,培养高素质的小学、幼儿园全科教师。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办部门:研究生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相关二级学院。

(二)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改革

1.按照师范专业认证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重新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职业信念+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创新意识+人文情怀”五位一体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师范教育课程总学分≥14学分,必修课≥10学分。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学分占总学分10%以上。学科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比例50%以上。

1)职业信念教育。营造热爱教育事业、做教师光荣的文化氛围,加强师范生的职业理想信念教育,培育未来教师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课程,通过课堂教学案例以及阅读励志书目、师德案例教育等多种渠道,引导师范生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以及长期从教、终生从教的崇高理想。

2)专业知识教育。处理好专、精、广的问题,夯实学科基础,开设足够的专业课程,达到相应专业毕业的基本要求。开设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教学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并与教育见习相结合。

3)教学技能培养。师范教育公选课设置技能课程模块,包括微格训练、三字一话、教师仪表、写作、研究方法、演讲技巧等。“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公共必修课程调整为“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基础”,增加基本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每名师范生独立制作完成一个课件、一节微课视频。

4)创新意识培养。科学设计师范教育公共课程模块,更新学科教育实验课程内容。建立创新性学科教育实验室,开设中学实验研究课。实验室建设以覆盖中学教学实验功能为目标,推动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每名师范生每学年必须完成一个创新作业,参与一项创新项目研究;大学四年必须参加一次创新活动(如夏令营、冬令营、思想沙龙、国内外高校游学等)。

5)人文情怀教育。师范教育公选课设置素质拓展模块,包括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伦理、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表演基础、形体训练、国外基础教育发展、社会公益活动等。每名师范生四年阅读30本人文经典著作,每学期完成2个读书报告。

2.将教学技能训练融入课程体系之中。各类课程均须把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作为核心教学目标,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使师范生教案讲稿书写能力、教师基本技能、班级组织管理能力等相互协调均衡发展,真正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办部门:相关二级学院。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改革

1.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改革教学内容。完善案例库、资源库建设,重构课程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师职业理念和教师道德规范有机融入课程讲授内容,将专业知识教育和教学技能培养融为一体。低年级设置“专业方向平台课程”,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增加专业基础课程中与基础教育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与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将学科专业的知识内涵转换为基础教育教学的优质课程资源。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类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围绕“精减、更新、拓宽”的方针进行教学内容与课程改革。减少课程中的重复性知识,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吸收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合并教学内容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构建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提高教学效益。每名师范生阅读一定数量的专业书籍,了解学科前沿,增加学科涵养。选取与基础教育结合紧密的专业基础课,改革教学内容,编写适用教材。

2.以教学效果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引领学校各学科专业教学方法改革。把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坚持“启发式教学”“教学做合一”“为发展而教”思想,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课程设计,充分运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对话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自主、探究、交流、参与的谈话式民主课堂。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开发和应用,将现代教育技术渗透、运用到教学中。

3.以“互联网+”思想为引领,改革教学方式。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教学流程,开展MOOC、SPOC网络开放教学和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积极开展跨校、网络、实践项目等学分互认工作;积极使用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手段,以互联网思维管理班级和课堂。实施“学校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计划”,未来三年每个师范专业建设1门校级精品课程,通过课程立项、遴选评优和校外平台引进等途径,构建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大力推广和使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未来五年引入师范教育类网络在线课程20门,建设校内SPOC40门。建立师范生双导师制度,探索小班化、研修式教学模式。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围绕与中小幼学校教学相切合的选题,自由组合成多个研修小组,由高水平教师和基础教育学校教师或教研员担任导师。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办部门:相关二级学院。

(四)师范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1.以教育见习、实习、研习为主线,构建“统一模式-职业体验-见习实习-强化技能-素质拓展”四年一贯的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

2.坚持师范生实践教学“统一训练、统一验收、统一实习”。第六学期集中安排教育实习,保证师范生教育实践时间不少于18周。推行“课前10分钟演讲”活动,提高师范生表达、表演、合作、设计等能力。

3.增加师范生职业体验。从大一开始分阶段进行教育见习,每个学期增设实践周,每次见习设立“微主题”,让学生感知、体会和认识中小幼学校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以及基础教育不同阶段的教学规律,体验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环境。

4.强化师范生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为师范生每人配备一个小黑板,强化“三字一话”等教学基本功训练。对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课件制作、说课和讲课等六项技能采取技能考核与证书制管理,不达标者不得参加教育实习。设立从师技能“五个一”标准,即每名师范生都能写一手好字、设计一节好教案、做一节好课件、讲一节好课、主持一个好班会。关注师范生试讲第一堂课、实习第一堂课和入职第一堂课,培养师范生设计“两案”的备课能力,即“教师教学设计--教案”和“学生习得设计--学案”。

5.开展课内外相结合的师范生素质拓展活动。举办模拟课堂、演讲比赛、经典诵读、普通话大赛等活动,提升师范生综合素养。组织师范生积极参与“学生公益劳动周”“农村顶岗实习支教” “三下乡”“关注留守儿童”“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服务,参与教师研究项目,了解基础教育现状,增强教师职业认同感。开展“国省校院系班”六级教学技能竞赛,实现班赛人人参加,院赛班班参与,以赛促训、以训促学。

6.强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保障实习生数与实践基地数比例低于20:1。加强实习指导队伍建设,师范专业的青年教师按期进入中小幼学校进行挂职实践,挂职期间同时进行教育实习指导;聘请退休优秀教师担任学生实习带教教师;聘请区县教研员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参与教育实习指导工作和课堂教学。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办部门:教学实验设备管理中心、团委、相关二级学院。

(五)加强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

1.改革师范生师德教育形式,挖掘师德教育资源,增强师范生师德体验实践,关注和提升师范生的“领导力”“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结合职业信念教育,开设《教师职业道德》必修课程。加强师范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细化教学内容,以道德素养、师魂塑造、师德养成等为主线,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特色教学。

3.开展师德标兵进课堂活动。弘扬“两代师表”文化,改革师德教育课程教学方式,邀请校内外优秀教育家、先优个人和道德模范,举办师德报告会、师德演讲比赛、师德专题研讨等,感染和涵养师范生师德养成。

4.加强师范生师德体验实践。深入挖掘师范生师德教育资源,营造热爱教育事业、以教师职业为荣的文化氛围。通过阅读著名教育家励志类优秀书籍、观看教育类优秀影视作品、结合班级管理见习与实习等,体验师德价值。

5.制定《牡丹江师范学院师范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案》,关注师范生全面发展,培养师范生文明标兵、责任标兵、学习标兵、文体标兵。

6.实行师范生“师德一票否决”制。严格师范生的学风管理,对于发生考试违纪、诚信缺失以及违反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行为的师范生,除给予相应纪律处分外,将其转入非师范专业学习。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办部门:学生处、团委、相关二级学院。

(六)建设优秀师范专业师资队伍

1.优先保障师范专业师资队伍的数量和培训提高。保障生师比≤18:1,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专任教师所占比例≥10%,各专业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所占比例≥30%,具有硕博学位的教师比例≥60%,中学兼职教师占师范教育课程教师的比例≥20%。

2.学科教学论教师回归学科所属二级学院管理,各师范专业设立学科教育教研室,成立教学论课程教学团队。组织编写相关课程教材及本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实践工作,承担相应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等工作。学科教学论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按照1.2课时系数核算。

3.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培养和引进一批学科教育带头人,形成相对稳定的学科教育学术团队;构建由中小幼学校名师、区县教研员、教师教育专家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实行基础教育特聘教授制度;建立基础教育名师工作室,建立特级教师与校长专家库。

4.改革教师晋升与发展机制。人事处改革职称评定办法,鼓励师范专业教师参评教学型专业技术职称。课程与教学论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由学校单独设置和统一聘任,其科研考核指标单列;将教师进驻中小幼学校实践及指导学生实习的经历作为教师职务晋级条件之一;将师范教育类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纳入学科教学论教师的考评、晋升指标;每年设立专项课题10项,支持教师开展学科教学论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每年选派3-5名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交流与访学进修。

5.实施卓越教师培育项目。依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建立卓越教师培养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库,完善教师教育综合实践教学中心,发挥学校教育学科优势,培育师范教育品牌。每年设立卓越教师培养项目3-5项,鼓励各师范专业举办“卓越教师实验班”。

牵头部门:人事处;

协办部门:教务处、科研处、教学实验设备管理中心、研究生学院、相关二级学院。

(七)构建师范教育协同创新体系

1.建立师范生协同培养机制。建立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幼学校三位一体”的开放式师范生协同培养机制。科学制定《师范专业学生技能训练方案》,深化教育见习、实习与研习,培养和提高师范生实践能力。积极与国内高水平师范大学、教育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联合培养、交换学习、学科竞赛和培训考察等方式,不断拓展学生视野。

2.推进教师教育国际化。引入高水平外籍教师,开发海外研修项目。引进教师教育优质课程和教材,与国外相关高校建立教师教育网络平台。优先选派师范专业教师出国深造,每年选送2%的优秀师范生赴海外进行教育见习、交流和学习。

3.积极服务基础教育改革。积极发挥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作用,与中小幼学校、教育研究院、实习基地学校等开展质量监测、第三方评估、教师培训、课题设计、教学成果总结、科研项目合作等多方面合作。每个教学论团队对接一个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办学特色挖掘等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服务、指导基础教育发展的能力。进一步整合校内外教师教育资源,开展好“国培计划”研修项目、基础教育师资进修等培训工作。

牵头部门:发展规划处;

协办部门:教务处、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相关二级学院。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一是学校成立师范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师范教育专家委员会,统筹推进师范专业改革、发展与建设工作;二是学校设立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设立“师范教育专委会”,专题研究和审议师范教育问题;三是教务处增设师范教育科,专设1名副处长负责师范教育管理工作,办有师范专业的二级学院设立领导小组。四是强化教务处师范教育管理职能,明确教务处、二级学院相关人员职责,各类组织机构定期例会研究师范教育相关事宜,每学期至少2次。

牵头部门:发展规划处;

协办部门:教务处、相关职能部门、教辅单位、二级学院。

(二)生源保障。一是优化师范专业结构,根据学校师范专业分布及办学基本数据,合理确定师范专业招生规模,通过录取高质量师范专业生源,把好师范生入口关;二是师范生入校后进行二次选拔,保障生源质量;三是鼓励开设固定班级、固定教室的“卓越师范班”,探索实施师范生独立公寓管理;四是探索实施“免费(公费)师范生”教育,争取和推动政策落地。

牵头部门:学生处;

协办部门:发展规划处、教务处、相关二级学院。

(三)条件保障。一是加强师范专业办学条件建设,保障师范专业生均图书≥30册,每3个实习生配备1套中学学科教材;二是完善教师教育综合实践教学中心的语言技能、书写技能等教学技能训练室、学科实验室建设,加强校园无线网络环境建设、移动学习平台建设和“智慧教室”、“智慧图书馆”建设,充分利用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三是研制各学科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校本标准,建设在线开放课程、SPOC、微课等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管理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远程见习实习和校内外协同研习等实践活动。

牵头部门:教务处;

协办部门:教学实验设备管理中心、现代技术中心、图书馆、财务处、国有资产管理处、相关二级学院。

(四)经费保障。学校给予师范专业建设经费支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保证师范专业日常运行支出占生均拨款总额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13%。师范专业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及生均教育实践经费高于学校平均水平。设立教师教育专项奖学金,鼓励优秀师范生成长成才。

牵头部门:财务处;

协办部门:教务处、相关二级学院。

(五)检查评估。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研究制定师范专业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学校加强对师范教育的过程管理,实施目标考核,完善奖惩激励机制,每年对师范教育工作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完成《师范专业教学质量报告》。师范专业需接受评估中心定期的检查评估,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形成校内外结合的评价监控体系,建立师范专业数据信息反馈及质量持续改进的工作机制。

牵头部门:评估中心;

协办部门:教务处、相关二级学院。

(六)细化任务落实。由各牵头单位协同相关部门以五年为一个建设周期,拿出每项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和任务指标,制定详细的分年度建设任务。报经发展规划处核准,教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具体组织实施。

牵头部门:发展规划处;

协办部门:相关职能部门、教辅单位和二级学院。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8年8月3日

版权所有:牡丹江师范学院  地址:牡丹江市爱民区文化街1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