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助力行动专题
 首页  项目简介  顶岗支教  国培计划  三下乡  爱心课堂  联系我们 
文章内容页 荣誉展示
变不可能为可能: 牡丹江师范学院十年“乡村教育助力行动”探索与实践成果报告
2020-01-16 17:22  


国办发〔2015〕43号文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体现,也是国家赋予师范院校的光荣使命和崇高责任。牡丹江师范学院早在2009年,结合学校发展定位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支持乡村教育发展。2011年,学校与牡丹江市18所中小学签署共建协议,启动了乡村教育助力行动。此后,与大海林林业局、绥芬河市政府、宁安市政府、牡丹江市爱民区、东安区分别签署了协议。通过建立“爱心课堂”、暑期“三下乡”、“顶岗实习”、“国培计划”等四个平台,实现助力乡村教育立体化、全方位的输血造血行动。

一、发挥师范院校优势和特色,为乡村教育输血造血

为彰显师范院校社会责任,牡丹江师范学院发挥优势和特色,优化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服务乡村教师教育为目标,树立了“立足师范、面向农村、强化技能、打造精品”的理念,构建起面向乡村基础教育“落地式”人才培养模式。在17个师范专业领域,实施“服务乡村”战略,强化学生“关注乡村、关注乡村教育、关注乡村教师”的意识,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为乡村基础教育发展服务的实践活动,为乡村基础教育和乡村教师的成长注入新动力。学校为优秀师范生,配备一流的指导教师,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氛围,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促进优秀师范生脱颖而出。

(一)“三关注”理念引领“乡村教师助力行动”

学校自2009年就启动了乡村教师助力行动,践行“关注乡村、关注乡村教育、关注乡村教师”的“三关注”理念,这是学校对师范生进行教育理想、情怀和信念教育的一部分。该理念倡导优秀学生成为该行动的主要实施者,带动学校广大学生参与公益、帮扶乡村教育的积极性。“三关注”理念是“乡村教师助力行动”的核心。学校把进入“助力行动”的学生视为“弘扬师德、立德树人”的先行者,让他们努力践行“崇德尚学、厚积薄发”的校训,既要在“三关注”活动中体现出寓青春追求于民族发展中,又要在“实施”中表现出“参与公益、帮扶乡村教育”的社会责任实践同时让大学生深刻体会“三关注”的真谛:即参与“三关注”活动不仅是生活体验,更是使命;不仅是任务,更是责任;不仅是扶贫,更是扶智;不仅是付出,更是引领。让优秀的师范生在乡村教育的舞台上挥洒汗水,让乡村教师和留守儿童体验祖国的温暖和党的关怀。这是“乡村教师助力行动”理念的核心思想和根本追求。目前,这一理念已被广大师生认可并实践,也成为学校师范教育的基本思想。

(二)支教帮扶培训一体化,助力乡村教师素质提升

1.遴选优秀师范生,打造素质过硬的支教队伍

学校按照“学习好、素质高、专业强、有爱心”的要求遴选为乡村基础教育服务的优秀学生,注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思想品德、专业素养和奉献精神,实行开放式动态选拔机制,将有志于为乡村基础教育服务、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和为乡村教师助力的优秀学生选入“助力行动”进行锻炼培养。

2.选拔优秀教师指导,为“助力行动”引航

学校要求各二级学院党委书记牵头,辅导员和优秀教师组成指导队伍,为各参与行动的学生团队进行业务指导和素质训练。聘请师范专业的教法教师为师范生开展微格训练和教学技能指导。学校的知名教授、党团学干部、优秀辅导员等都主动担任各团队的首席指导教师,全面负责参与行动的学生培训和指导工作。这些教师在学生的素质拓展、知识提高、技能培训、团队建设、合作意识等方面实施个性化的指导,打造出一批关爱乡村、关心留守儿童、关注乡村教育的优秀青年队伍。

3.改革培养模式,四年不断线为乡村教育输血

学校针对乡村教育缺少青年教师、缺少音体美、英语教师的实际,实施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专业、特长制订和实施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要求大一学生每学期到乡村学校见习一周,了解和认识乡村学校的办学实际,达到认识乡村、关爱乡村教育的目的。要求参与行动的大二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深入学校周边的农村学校开办“爱心课堂”,解决农村儿童放学后没有家长监管和辅导的问题,为留守儿童提供温暖的学习指导。要求大三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三下乡”乡村支教活动。要求大四学生结合教育实习,深入乡村学校进行半年的顶岗支教,为乡村学校排忧解难,为乡村教师助力,为乡村教育输血。

4.发挥师范院校培训优势,担当乡村教育振兴的使命

参与爱心课堂、三下乡、顶岗支教的大学生,非常受农村学校、孩子们的欢迎和喜爱。其根本原因在于,乡村学校多年没有引进教师、教师普遍年纪大、文化素养课程普遍缺乏师资顶岗实习恰好为乡村教师提供了可以替岗培训的机会,也为学校师范教育培养培训乡村教师提供了一个大平台,优化了学校的办学功能。2010年以来,学校为乡村教师提供了全方位的培训,学校领导亲自为乡村教师上课,先后举办了64期国培行动项目,2340多名乡村教师参与了培训,实现了师范院校为国家乡村教育振兴战略助力的功能。

(三)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乡村教育振兴造血

1.通过乡村支教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学校注重参与“助力行动”学生的全面发展,牵头开设由于海英等四位教授主讲的通识课程《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讲授他们深入乡村教育实际进行的调研,讲授乡村教育的现状、乡村孩子的生活和调研的感悟等,激发学生的关注、关爱、关心乡村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追求奉献、追求爱国的志趣和理想,激励学生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学校为参与行动的学生开设《教师伦理学》和《教师语言艺术》,提升学生在师德师风、教师风范方面的素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高举师范大旗,培养他们树立家国天下的远大志向。

2.营造良好的“爱乡”氛围,培养师范生的乡村情怀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为参与“助力行动”的学生提供与全校大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组织他们做好支教活动的总结,要求每一个支教学生都要在自己的班级、专业和学院举行支教报告会,分享支教的收获和体验。同时,学校组成了支教报告团,在全校进行巡回演讲,扩大助力行动的影响,号召更多的青年学子关注乡村、关注乡村教育、关注乡村教师。助力行动的学生们与乡村教师、乡村孩子们建立了友好的关系,长期互动。他们邀请乡村学校的孩子们到学校参观,体验大学校园生活,激发乡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人生理想。在牡丹江师范学院营造了浓厚的爱乡、惜乡、助乡的氛围。

3.为乡村教育输送人才,实现为乡村教师造血功能

学校实行乡村教师助力行动以来,师范专业的优秀大学生们走进乡村、融入乡村学校、助力乡村教师的活动已经成为他们大学生涯的必修课。通过“爱心课堂”、暑期“三下乡”、“顶岗支教”和乡村教师培训行动,学校的教师更加关心乡村教育,师范生们深入了解了乡村基础教育现状,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3年到2018年期间,共有363名优秀师范生毕业后通过“特岗教师”“三支一扶”和“西部计划”走进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就职,学校实现了为振兴乡村教育造血。为进一步支持“乡村教师振兴行动”,牡丹江师范学院近期将启动乡村教育万里行的调研活动,以期为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构建立体交叉平台体系,全方位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学校以多样化的举措,将“爱心课堂”+“三下乡”+“顶岗支教”+乡村教师“国培计划”四个平台有机衔接,推进乡村教师助力计划的全面实施,有效培养了师范生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担当意识、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爱心课堂”助力,让师范生情驻乡村学校

乡村学校师资不足、课程资源少,课外辅导成为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学校发扬“三关注”传统,组织低年级优秀师范生参与周三、周末的“爱心课堂”活动,帮助乡村教师设计素质课程方案,策划丰富多彩的辅导内容,带动当地乡村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各“爱心团队”以纵横相间的组队模式,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取长补短,开设绘画、音乐、体育、手工、英语等课程,带给乡村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让他们不出校门就能学到城市里特长班的知识,使乡村教师有了左膀右臂。2013年以来,学校于周边学校建立了稳固的“爱心课堂”基地,从开始的3所学校发展到现在的19所。对于距离较远的基地,学校都派校车专门接送志愿者。放牛沟小学的校长李慧斌一提到在此服务年的大学生,就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感动,她动情的说到:六年来,来我校实习的学生各方面能力都很高,并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及从业道德,教学上专业知识及基本功扎实,工作中具有独立思考、不断创新的能力”7年来,参与此项目的大学生1391人,受益乡村小学生达4710人,覆盖了牡丹江市的四个城区,“爱心课堂”已成为周边乡村学校的“常驻课堂”。

(二)暑期“三下乡”助力,让师范生胸怀乡村教育

学校积极响应团中央倡导的暑期“三下乡”活动,把它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学校主管学团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三下乡”领导小组组长,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为突出,假期无人陪伴,课业无人看管,情感缺失严重等问题,广泛组织以丰富边远乡村留守儿童假期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快乐中开阔眼界,学习文化知识。项目实施以来,共有128支团队的1800余名师生开展以教育关爱、社会调查、法律援助、文艺下乡、红色文化宣传、心理辅导等为内容的支教活动。形成了以实践育人为根本、以体验教育为要义、以志愿服务为活动手段、以素质提升与专业训练为目标的综合实践特色主题活动体系。磨刀石中心校校长樊国青说,“‘三下乡’让小学生们接触到大学生是什么样,给他们幼小的心灵种上希望的种子,让大学生成为他们的人生向导、学习榜样,活动不仅是关心关爱,更是希望的传递”。7年来,由1支团队、12名志愿者发展为2019年21支团队、300多名学生参与,受益乡村学生覆盖牡丹江市8个县市城区的37所学校,3300余人。林口建堂小学的校长陶春海说:“你们的支教让我重新反省我校教师在工作中的不足,未来我们要多多学习。既然这里作为基地,那每年支教就不能没有我校,我们永远欢迎。” 大学生在“三下乡”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让留守儿童获得关爱的同时,也促进了乡村素质教育的发展,实现了我校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目的。

(三)顶岗支教助力,让师范生“缓解”乡村学校师资紧缺

学校于2009年出台了《牡丹江师范学院师范生农村实习支教工作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顶岗支教工作。乡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长期不引进新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落后,10年以来,学校根据紧缺教师的乡村学校要求,共派出了20个批次顶岗支教队伍,每个批次都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带队。学校给顶岗支教的学生按月发放500元补贴,共计投入120万元。目前,已经有577名大学生参与了该项乡村教育助力活动,受益学校涵盖牡丹江市76所乡村学校,受益乡村学生达15000人。穆棱市下城子镇第一小学马海艳校长说:“支教学生的到来为我们带来活力,带来了新鲜血液,他们活动有新意,组织有活力,课堂有朝气,工作有劲头,学生素质全面,品质优秀,每一届学生都为我校做出了许多贡献,留下了美好的足迹。”

(四)“国培计划”助力,为乡村教师发展注入活力

学校积极主动申请承担“国培计划”黑龙江省部分培训任务。10年来,学校承接了“国培计划”教师培训团队研修、乡村教师访名校、校(园)培训三个项目类别的培训工作。组建了由高校学者、研究机构知名专家和一线教师构成,经验丰富、优势互补、结构优化的高水平专业化团队,特别邀请了著名教育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于维涛教授、北京教育学院余新教授、吉林省教育学院宋海英教授、湖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黄佑生主任等为学员授课。与牡丹江教育教学研究院、牡丹江中小学紧密结合,由高校、教研院、一线教师组成“三人行”导师组全程进行过程指导,精心设计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性和研究型课程比例,每天固定时间举行班会,涉及课程指导、专题汇报、研学点评、学习体会,让学员们成为课堂主角,引导学员从培训的“接受者”变成培训过程的“参与者”,从教学工作的“实践者”变成教学问题的“思考者”,提高了他们对乡村教育振兴的信心。目前,学校共有66名高级职称教师给国培学员授课,培训乡村中小学书记、校长、教研员和骨干教师2340人,培训覆盖了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和1个地区。高质量的国培计划得到了学员的一致认可,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林口县龙报希望小学校长李文娟说,“培训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校长,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学校的定位,发展方向、办学宗旨,以及如何形成自己的特色,都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我今后的工作很有价值。”


版权所有:牡丹江师范学院  地址:牡丹江市爱民区文化街1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