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助力行动专题
 首页  项目简介  顶岗支教  国培计划  三下乡  爱心课堂  联系我们 
文章内容页 荣誉展示
让青春之火在实践路上闪光 ——我校2016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2020-01-13 19:05  

IMG_256

社会实践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可以在实践中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2016年暑期,本着服务社会、提升自我的目的,我校组织开展了以“青春建功十三五 携手共筑师院梦”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短短的日子里,大学生们用他们火一样的热情感染着实践地的所有人,也被那里的人们所感动着,2016年的夏天因为有了“三下乡”而更加绚丽多彩,2016年的夏天因为爱与被爱而更加温馨难忘,2016年的夏天,因为有了他们——大学生志愿者而不再一样……

精心组织 为实践保驾护航

我校一直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高校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支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充分利用高校地域优势积极和地方、企业、学校联系,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实践里查找自身不足,积累经验,在服务地方、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进入社会成为可用人才做好准备。

20166月,学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三下乡”社会实践工作,下发社会实践活动通知,并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实践活动开展。各二级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按照本学院专业特点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内容,细心选拔重点团队实践队员,全校共组建校级重点团队22支,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实践团队数量、类型都比以往有所增加,在传统的支教队基础上新增了以抗联文化、规范字调研、环境保护、关爱特殊群体等为主要内容的调研宣讲团队、社会服务团队,和以送文艺下乡为内容的文艺演出团队。各二级学院党政领导也指导各学院团委组建了以各二级学院主要领导、专业教师、团委书记、辅导员为带队教师的实践队伍,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IMG_257

校党委副书记梁中贤慰问志愿者

当实践团队接过实践队旗,当大学生们高声宣誓,团队师生们知道,不一样的假期已经向他们走来,他们将带着领导老师的期盼和自身的责任奔赴实践地,把关爱和知识带到农村,把调研内容形成有利于地方发展的成果,把志愿精神传递至每个服务的地方,让受助的人们感受到了来自牡丹江师范学院志愿者的爱与温暖。

满腔热情为实践增添色彩

社会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通过实践的检验,查找课堂教学和自身知识、能力结构的缺陷,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了解社会对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强勤奋学习、奋发成才的责任感。

发挥专业优势,实践活动更加具体。在今年的实践中,各学院的团队更加重视将实践内容与专业相结合,文学院的社会规范字调研、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牡丹江流域水资源及环境调研、体育科学学院的公益体育课堂、东方语言学院的日韩语言启蒙及国学文化宣讲、音乐与舞蹈学院的文艺下乡、历史与文化学院的抗联文化寻访、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理论宣讲等,让学生将专业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的过程中查找自身不足,更有助于学生调整自己知识和能力结构,让实践引领学习,形成科学的学习实践循环模式,为大学生今后更好的步入社会做好准备。“筑梦”文艺志愿者服务队的阚琪在日志中写道:这段经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使我们收获了意志的坚定和成长的快乐,我们对生活更加增添了一份热爱,对自己也多了一份自信。

义务支教,感受初为人师的喜悦。支教活动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在22支团队中,有8支团队选择将目光投向农村,进入基层服务留守儿童,支援农村基础教育。他们在农村小学又新建了5个暑期社会实践基地,他们将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趣味横生,他们带领小学生们走进一个个有趣的实验,他们将原本“深奥”的知识变得简单,他们用自己火一样的青春感染着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学习的同时拓宽了视野,感受着关爱与温暖,体会成长的快乐和自信,让一颗颗梦想的种子萌芽。

IMG_258

精准服务,体验别样生活。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暖阳”实践团队的服务地在镜泊庆丰村,团队吃住在当地老乡家,看到村子里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淳朴民风,大学生深深的感动着。除了支教外,志愿者们还利用自身专业特长在村里开展电脑维修维护、网购知识普及等活动,教会村民们如何在网上推销自己的农产品,并深入到田间地头体验农村生活,虽然皮肤晒黑了,可队员们甘之若饴。在了解到庆丰小学极其缺少课外读物时,校志愿者协会的教职工们将家中闲置的少儿读物捐赠给庆丰小学,仅一天半的时间捐赠各类书籍500 余本,当挑选后的书籍送到小学时,小学生们就迫不及待的拿起书席地而坐看起来,村民们更是通过志愿者将深深的感谢带回来,并热切希望明年志愿者们还能来庆丰村。化学化工学院的大学生们走进社区力所能及的帮助社区工作人员为居民服务,走进“卡思琦”用陪伴和呵护去守护“星星的孩子”。西方语言学院的志愿者们走进老年修养中心,用青年人特有的活力感染着每一位需要关爱的人,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个社会因他们而更加温暖。

无私奉献,只因那同一个梦想。在每年的支教队里都有许多默默付出做着幕后工作的教师。校团委副书记段星宇四年来开着自家的汽车,奔走在各处实践地点,无论是实践踩点、接送志愿者还是实践中检查,他都默默的做着服务工作,仅今年实践,他就往返穆棱、宁安、磨刀石等地三十余次,从实践开始到实践结束没有一天休息过。“益阳”支教队的指导教师林雅峥已离开学生工作队伍两年,作为曾经的辅导员,她将年幼的女儿托付给妈妈,连续三年申报带队教师,和在牡丹江医学院工作的丈夫付晓达一起带领着大学生们圆满出色的完成各项实践工作,把他们对女儿的爱分享给大学生和小学生们,为他们留下了最美好的假期回忆。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周波老师主动担任团队带队教师,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同实践,用自己从教多年的经验为大学生们上好每一堂课提供指导。在历史与文化学院副院长卢伟的带领下,实践成员们通过走访调研、参观考察等形式,深入研究抗联历史、充分挖掘抗联文化、大力弘扬用鲜血和生命浇铸的东北抗联精神,重温了抗联历史和英雄们的光辉事迹。还有很多很多向他们一样关心、关注、支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职工们,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领导关怀,让实践更加温馨

火热的暑假刚刚开始,实践团队的师生们就暂别了温馨的校园,带着年轻人特有的蓬勃朝气,踏入了另一所更大的学校——社会。出征前,学校党政领导多次听取实践筹备汇报,党委书记王育伟要求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实践活动的策划、组织和总结等工作,特别在实践师生的安全问题上更是强调要把安全作为活动中的重中之重,做好应急预案确保“三下乡”活动顺利开展,他希望各团队要抓住实践机会,在社会大课堂上受锻炼,促进个人成长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在服务地方中查找自身不足,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和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出征仪式上,校长孙先民亲切接见了实践队师生代表,为实践团队送行。孙校长指出,大学生只有走进基层、走进社会,才能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才能更好的将所学应用的现实生活中。在看到实践队的宣传报道后,他嘱托实践团队师生:“三下乡”活动中能够让大学生们学到一些知识,也会通过发现一些问题增强自己的某方面的意识,如垃圾遍地对环境的影响,水资源短缺产发的节水意识、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等等,要注意收集和总结,起到教育和影响其他人的目的。要使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主渠道,锻炼自我的第二课堂,帮助他人弘扬精神文明的大平台,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们真正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经济发展,拥有爱心、责任心的新时代大学生。

在实践期间,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指导志愿者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校党委副书记梁中贤深入到7个实践地点慰问服务团队的志愿者。每到一处,她都会与大学生志愿者和小学生们亲切交谈,仔细询问上课情况和开展“三下乡”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取得的成果,听取大家的工作汇报。梁书记在了解到志愿者们工作的点点滴滴后,对志愿者们的工作和精神状态给予高度评价,她表示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最好体现,也是学校大力推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应用型人才的具体体现。她鼓励志愿者要珍惜实践机会,为农村小学生送去知识和关爱的同时继续发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实践精神,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自我、砥砺自我、完善自我。她要求大学生志愿者们要认真总结,返校后以自身的切实体会,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到实践活动中并从中获益。她也希望相关单位要继续广泛开展多形式实践活动,与相关地方和学校建立更深入的合作关系,为校地、校校共建不断开拓新的合作空间。

IMG_259

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李福生、党委书记刘晓霞,应用英语学院院长娄琦,文学院院长孙英杰、党委书记王海志,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葛翠茹,教师教育学院党委负责人田新山等各二级学院的党政领导也深入到实践一线慰问看望各学院实践师生,带去学校对他们的关爱和期望。学校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怀,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师生们倍受鼓舞,志愿者们纷纷表示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为学校增光,为团徽添彩。

火红的七月燃烧着青春的激情,如歌的岁月畅响着成长的旋律。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圆满落下帷幕,但社会实践的旗帜仍在飞扬,号角依然嘹亮。黑龙江电视台、牡丹江电视台、牡丹江日报等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牡丹江晨报特另辟“学子‘三下乡’ 青春正当时”专栏,系列报道了各团队的实践成果,将我校师生的实践“故事”告诉更多的人。我校师生们将一直行走在实践育人的道路上,使实践真正成为同学们“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课堂,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有力途径,让青春之火在实践路上熠熠闪光。


版权所有:牡丹江师范学院  地址:牡丹江市爱民区文化街191号